2005年,日本足協主席川淵三郎推出了一份雄心勃勃的“日本足協宣言”,目標是讓日本隊在2050年奪取世界杯冠軍。
“到2050年還有不到30年,目標完全可能實現。”他說,“目前一共有60多名日本選手在歐洲聯賽效力,如果其中能有20人在五大聯賽發展到一線隊伍當中,日本隊就可以和歐洲強隊較量了。所以我認為到2050年足以實現這個目標。”
30年似乎非常漫長,回首只是一瞬間。1993年,J聯賽開始第一個賽季的比賽,僅比中國的職業聯賽早一年,但憑借扎實的推進,最終為日本足球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川淵三郎1958年在早稻田大學讀書時入選日本國家隊,1964年代表日本出戰東京奧運會,1984年他作為國家隊主教練率隊參加了洛杉磯奧運會,1988年他進入日本足協管理層并開始醞釀足球改革。
那時候日本足球在亞洲屬于二流。1987年,中國隊正是擊敗日本隊,獲得了參加漢城奧運會的資格。川淵三郎對90年代以前日本足球落后的情況記憶猶新。
“那時(日本隊)別說韓國隊,中國隊也勝不了,中國隊水平遠在日本隊之上。”他說,“日本連一個像樣的聯賽都沒有,怎么可能贏得了韓國呢?所以從那時起,我們意識到要組建職業聯賽。”
1991年,川淵三郎擔任日本職業足球聯賽主席,但職業化改革困難重重。
“當時足球在日本不是一項受歡迎的運動,我們在組建職業隊的時候,既無賽場,也沒有觀眾,該具備的東西都不具備。在這種情況下組建職業隊近乎空想。特別是足協的官員們,他們都認為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頂層的人都表示反對。”
當時的日本聯賽,都以企業冠名的業余球隊參賽。川淵三郎說:“環視歐洲或者美國,他們的職業隊都是受到球隊所在地的支持和聲援才得以生存的,企業擁有的業余球隊在日本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所以要組建植根于地方的、受到各地群眾支持的球隊,這樣經營才能夠維系,俱樂部才能成功。從根本上改變思路來實現日本球隊的改革,從而達到發展、提高足球水平的目的,這種思路的轉變才有了后來J聯賽的成功。”
于是川淵三郎帶人首先與各實業球隊的管理層接觸,試探他們愿不愿意參加職業聯賽,對于那些有興趣參加的球隊,他們進一步與之討論商議。職業化最大的問題是以哪個城市為主場,作為主場的城市一定要有主體育場,但當時全國沒有一處專用足球場,川淵三郎就提出把全國主要城市都有的田徑場改建為至少容納15000人的場地,加上夜間比賽照明設備就可以達標。凡是能夠滿足固定城市并擁有主體育場兩個條件的球隊便可以接納為職業球隊。
條件制定后,愿意參加的球隊就多了起來。但是各地田徑賽場的擁有者基本都是當地政府,要拿到田徑場的使用權,就必須得到行政部門的支持。川淵三郎只能和各地政府逐一交涉,希望他們能夠支持球隊使用這些場地。他去的第一個城市是橫濱。
“我找到市長,他表示不能為單一的一個足球賽事提供賽場,而且職業球隊就是一家企業,為一家企業一個競技團體提供場地會招致市民的反對。我當時拜訪的幾乎所有的縣市都是一樣的反應。”
但川淵三郎耐心游說,表示J聯賽不僅僅只是為了足球,而是以足球俱樂部為起點,將來建成一個市民可以隨時使用的體育設施,他懇請政府能夠提供這樣的機會。
川淵三郎說:“職業聯賽的成功需要三位一體——市民、企業、政府的共同支持,因為當時正處于泡沫經濟的巔峰時期,政府財政綽綽有余,企業也處于頂峰時期,利潤可觀,錢也不知該怎么用。當時有人提出應該振興地方的經濟,而J聯賽也提出通過聯賽提振地方的經濟,因此也可以說泡沫經濟間接地促成了J聯賽的組建以及后來的成功。”
近30年改革終于結出累累碩果,日本隊也將連續第七次參加世界杯。卡塔爾世界杯上,日本隊與西班牙隊、德國隊和哥斯達黎加隊分在E組,這個組被稱為“死亡之組”,不過川淵三郎認為,這是日本隊的“幸運”。
“我認為日本隊有機會和兩個冠軍熱門球隊分在一個小組與其說是運氣不好,不如說是非常的幸運。以日本隊的水平來看,很難得有與世界一流球隊比賽的機會,所以我對日本隊在世界杯上的表現非常期待。”
對于目前日本隊與世界強隊的差距,川淵三郎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差距體現在“所有方面”,最重要的是訓練。
“30多年前我去考察歐洲的聯賽,在一個非正式比賽里爭搶球的激烈程度讓我非常吃驚,他們會拼搶到受傷的程度,我甚至想有那個必要嗎?但是你要取得進步,除了訓練沒有其他可選。日本的職業俱樂部里有韓國教練在執教,他們的做法就非常嚴格,上午訓練,下午也訓練,這樣的隊伍在J聯賽中就很強。而日本教練執教的球隊,就只訓練半天,在我看來太溫和了,要增加訓練量。你們知道奧西姆吧(日本國家隊前主教練),他最近去世了,他說球隊沒有必要休息。日本球隊練習的內容和歐洲相比差距非常大,所以必須從訓練開始改變。”